泡沫崩溃、敲打日本----老二 的命运 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真相44
泡沫崩溃、敲打日本----"老二"的命运
就这样,日本被美国宣告:"以后自己干吧!"于是,日本扩大财政支出,降低利率,以维持经济。这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中国政府增加高达3万亿元财政支出,增加银行融资,以维持经济增长的举措极其相似。
由于这些措施,1980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泡沫经济景气"。地价、股价暴涨。各种误判本国实力的言论甚嚣尘上----什么"如果把日本全国的地价汇总起来,可以买得起整个美国",什么"日本企业的股票总额相当于美国的某某方面",什么"日本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要向美欧学习了"等等。日本的银行从央行----日本银行获得低利资金,贷款给景气看好的企业,获取丰厚的利润,还在海外扩大融资。为此,欧美的银行就加以抑制。1992年实行了"BIS限制"(在海外开展经营活动的银行,相对于贷款额,必须持有8%以上的资本金。由此,银行常常会控制贷款额,这容易招致景气停滞),日本国内的经济景气也变得冷冷清清。
总之,地价、房价暴涨,普通员工连住房也很难买得起了。为此,1990年日本银行提高了利率,开始实行紧缩政策。但是,由于操之过急,经济失速,地价、股价暴跌。而且,以房地产、股票为抵押的贷款也无法偿还给银行了,银行随即控制新增贷款。上述"BIS限制"对银行新增贷款的控制势头也越来越强了。就这样,日本经济失速,开始走向"失去的20年"。而且,美国克林顿政权又开始"敲打日本",无异于在日本的伤口上撒盐。
美国从1985年到1990年增加出口85%(1985年《广场协议》的结果,美元对日元贬值50%,对其他通货也急剧贬值,因此,出口增加是理所当然的)。美国人口也由于移民等有所增加(截至1990年,5年中增加了1150万人,其后5年增加了1330万人)。但是,这并没有与增加就业结合起来。人们批评指出,这是"没有伴随就业增加的经济恢复"。对于1993年上台的克林顿总统来说,克服当时的这种倾向,"创造就业机会"成了首要课题。
于是,克林顿政权认为:"冷战结束了。对日本已经无需客气了。如果减少来自日本的进口,美国国内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并在这种简单轻率的想法支配下,开始了比以往更加严厉的"敲打日本"行动。美国政府要在控制日本对美出口、扩大美国对日出口方面加上"量化指标"(似乎日本就是不折不扣的计划经济国家)。1994年,突破1美元兑换80日元大关,引发了史无前例的日元升值(与1985年《广场协议》前的水平相比,美元贬值到了三分之一),以此对日本施加压力。
但是,美国的有识之士指出,如果过分敲打日本,就会造成美日同盟关系的裂痕,而且,一旦就业状况有所恢复(1997年1月失业率为5.3%),"敲打日本"也会变得敷衍了事了。这些事情的原委表明:无论在任何世界里,"老二"总是容易遭到老大的敲打的。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