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 日本動向 - Japan and World Trends 本网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使用日、英、中、俄语进行交流的网页。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各地人们的感受和心情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通过本网页,您将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您的意见。
JapaneseEnglishRussian

世界文明


2013年9月 5日

经济高速发展与 不负责任 时代 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真相62

经济高速发展与"不负责任"时代

现在,如果日本人到俄罗斯或阿拉伯那样反美情绪强烈的地方去,常常就会被人们问道:"日本的城市被美国轰炸,被美国投下了原子弹,可是,日本为什么不恨美国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彼此力量相差悬殊,日本一败涂地,彻底丧失了斗志。另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占领军为日本带来了自由。战前,在日本陆军势力强大的近10年时间里,日本人在严酷的言论压制以及举报、镇压反政府分子的社会环境中受苦受难。女性连投票权都没有,甚至没有权利提出离婚。美国占领军把这些全部都推翻了。所以,当时日本女性给麦克阿瑟将军写了很多感谢信,至今还保留下来不少。此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日本人被工资不断提高所吸引,忘记了评论美国做下的事情。

关于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两市各死亡15万市民),当时,人们传唱着一支歌曲《不允许原子弹轰炸》。歌中唱道:"故乡的城镇化作火海,埋葬亲属的焦土上,如今开出了白色的鲜花。啊,绝不能允许原子弹轰炸!我们的城镇,绝不能允许第三次原子弹轰炸!"歌词中根本没有提到美国的名字。

我记得,当时,我们小学也来了一队男女,教我们这些孩子唱这支歌。他们大概是反政府的共产党或社会党系统的社会活动家吧。学校的教师们都加入了"日本教职员工会",但是,这些工会都是受到日本共产党或社会党----也就是受到苏联或中国的强烈影响的。他们开展反对原子弹轰炸运动,实质上是在掀起反美运动。

在我们这些孩子看来,他们的悲壮好像是故意装出来的,我们对他们没有好感。但是,我至今还记得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我的整体印象是:"原子弹轰炸就像是一种天灾。发生这种天灾是因为自己做了坏事。这种错误绝不能再重复了。"这是一种被虐变态的感伤,根本就没有想到批评美国等等。除此之外,我不记得在小学还教过我们什么有关战争的事情。

在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很少有明治以后日本近现代史的考题。可能是因为战争责任、帝国主义等没有结论的问题太多,所以出题时就回避了吧。也是因为这一点,日本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上,明治为止的历史,讲得过于详细,讲现代史时,就没有课时了。我上的是私立初中和高中,所以,1904年的日俄战争还算是讲得比较详细。

即便如此,战后在日本,共产主义运动受到苏联和中国的援助,还是十分活跃的,酿成了一股反美潮流。我在东京大学上学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期,校园里还竖起了一排排用大字书写的"声讨美帝国主义!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学生运动的"斗士"们,手拿便携式扩音器,面对过往的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表反对帝国主义的演说。

所以,一旦有什么机会,反美运动就会掀起一个高潮。例如:1960年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之际,日本各地的反对游行此起彼伏。有一次在国会周边游行时,一名女学生死亡。学生们尽管没有看过条约修改草案,却出于"反对从属于美国,反对卷入美国发动的战争"的心情,参加了游行。

不过,他们是受周围气氛的鼓动参加游行的,所以,毕业就业后,他们就忘记了《日美安保条约》之类的事,沉迷在赚钱之中了。当时,吉田首相执行的路线就是:"日本通过为美军提供军事基地,安全保障就可以依靠美军,自己就不必搞什么军备了,就可以专心致志于经济增长了。"这条路线后来持续了几十年。

战争责任问题就这样模模糊糊地被搁置下来,安全保障依靠美军,自己只顾赚钱----这种状态,当时被一首歌曲暗中讽刺为"不负责任",风靡一时。此前我已经提到过,那就是滑稽喜剧演员植木等演唱的《斯达拉小调》。

">日本画像(植木等).jpg

歌中唱道:
"本想就喝一杯,不知不觉,喝了一家又一家。醒来一看,躺在车站的长凳上和衣而睡。这对身体可不好,我知道,可我就是戒不了。啊,好嘞,肆意,肆意,斯拉达,斯拉斯拉,肆意、肆意、肆意••••••"


植木等连蹦带唱的表演可在http://www.youtube.com/watch?v=Y-_AKuZefSM看到。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时日本经济蒸蒸日上,社会太平,是一个极其令人怀念的时代。

日本就是这样被美国说成是"免费白坐美军车",一心只想着赚钱过好日子,在自由民主党的一党统治下,度过了大约40年。在这期间,在野党虽然经常保持了国会三分之一的议席,但是,他们提出的废除《日美安保条约》,保持非武装中立,或与苏联及中国结盟的主张,没有获得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支持,所以,未能取得政权。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