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终结? ――凯恩斯的预言――
1930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随笔《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中曾经这样有趣地描述。一百年后的世界,生产力高度发展,大多数人将不再需要赚钱。钱和物要给谁、如何分配,诸如此类经济方面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凯恩斯如是说。
说起凯恩斯,那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发展,摆脱1929年大恐慌之后的经济危机的凯恩斯理论创始人。他所处的时代,是大量生产方式已经使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却尚未充分开发的时代。这和如今机器人或人工智能(人工大脑)日益发展,生产力更加发展,而消费需求跟不上的现实如出一辙。经济政策还是需要的。而且还要在清醒地认识经济新现状的基础上不断随机应变。日本现政权的经济政策(安倍经济学)在这点上又表现如何呢?
到现在为止安倍经济学在恢复日本经济活力方面仍未能奏效。至于其原因,当然说法不一,但归根结底是消费需求跟不上,庞大的存款(个人金融资产高达1700万亿日元,企业留存收益超过了300万亿日元)都没有被用于消费或投资。
当然也有人说其实没有必要过于纠结什么经济增长,可是用于社会保障和国防的经费不断增加,都离不开经济增长及其所带来的税收增加的助力。以往都是通过发行国债将部分储蓄的资产借来,用于公共投资和消费,以推动经济增长,如今这种手段已经走进了死胡同。银行方面对于增持国债变得越发谨慎。
现在讨论的热火朝天的是所谓"直升机撒钱"。说白了就是政府向每一位国民直接发钱,让钱用于消费,以此提振经济发展,这个方法是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和前联邦银行总裁本·伯南克等人提出的。听起来颇有点异想天开的感觉,不过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实年金(养老金)和儿童补贴已经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直升机撒钱",等到个人身份识别号制度(每一位国民都将得到一个专属的识别号,所有的金融交易都和该号码挂钩,以便政府准确掌握个人收入情况)彻底普及,对国民账户的管理更加便捷之后,政府每个月向个人撒上个几万日元不过是举手之劳。
对于直升机撒钱的反对之声也不绝于耳,认为"不可否认确有一定功效,但难免有刹不住车的那一天。政治家们无节制地撒钱,只会引发超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单这种想法未免有思维僵化之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制造业足够坚实的国家,即使货币流通量增加也不容易出现全面通胀。超通货膨胀曾经袭击了一战后的德国和二战后的日本,还有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等,但这些都是在生产基础全面崩溃的时代出现的。防止政治家胡乱撒钱的机制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但断然排斥直升机撒钱也并非上策。
开头提到的凯恩斯预言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85年。世界"不再需要经济学"的时代仍未来临。而经济的新现实,需要我们随时调整经济学和统计手法的理论。比如行业的划分已经面临重新洗牌。日本的"软银"公司到底是属于通信行业,还是投资银行,连个自家工厂都没有的美国苹果和高通(Qualcomm)公司又算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呢?在服务(也就是脑力劳动)已经渗透所有领域的今天,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区分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笔者因为父母而利用市里提供的护理服务后才真正体会到,让家政服务人员帮助清洗和打扫房间,都是以往主妇们免费的劳动,而如今为此支付的费用,都将成为GDP统计数据的一部分。都说日本净是老年人,完全没有为经济做出贡献,殊不知正是他们促生了"护理服务"这一规模庞大的产业。
而日本的年轻人,即便是收入偏低,也懂得利用汽车分享,或者婴幼儿用品以租代购来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这会降低全新商品的消费需求,但从某种商品长期不断地创造租赁收入和附加价值的角度来看,对拉动GDP还是具有增效作用的。
凯恩斯在他的随笔中也表示了担忧。即使不工作也能生存的时代即将到来,果真如此的话,那些并没有什么特别理想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呢。但这种所谓"经济学的终结",仍旧遥不可及。虽然生产力是提高了,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内有钱人和没钱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那些靠煽动群众获得支持夺取政权的民粹主义--原始的、无底线的政治手段今后还会愈演愈烈,更别提什么经济学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还未能从打击中重新站起来。对生活的不满,对社会差距的不满不断蔓延,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欧,民粹主义政治家都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民粹主义政治家总是试图靠力量的强弱而不是妥协让步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对于世界来说,或许即将到来的是一个危险的时代。
">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