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产业革命 日本,准备好了吗?
以美国为核心,技术与商业模式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剧变。一直以来,日本都生活在"以技术取胜"的神话里,但其实这都是靠那些免费加班、两地分居等不辞劳苦舍己奉公的精神才勉强支撑的,而在美国的强大攻势面前,这层假面正在逐渐剥离。
产业革命以来,全球GDP已经增长了数百倍,但其间也经历了多次浪潮起伏。第一次浪潮来自英国的纤维纺织产业,第二次同样是英国,源于铁路建设的钢铁等重工业发展(这个时期股份制开始普及),第三次始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电力应用和汽车等登上了历史舞台。第三次浪潮实现了高额耐久性消费品的大量生产,GDP数额也因此得以飞跃性地攀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大城市郊外大规模开发中产阶级的住宅用地,住宅作为超级耐久性消费品,成为支撑美国经济的支柱。而第四次就是IT产业的发展。
如今正在兴起的则是第五次产业革命,又被称为科学技术范式(paradigm)的创新。与其说它拉动全球GDP大幅增长,其实促使收益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流的效果更为明显。
(生物技术与IT的结合创造财富)
日本关注的4K或8K话题(就是诸如电视画面的画质更超高清,更有立体感云云),停留在现有范式的延长线上,而美国则更擅长打破范式本身,谋求创新。而这才意味着最大的红利。
"新范式"的主战场,就在"人脑"的应用、替代,与物体的结合。无人驾驶根本就不在话下,据说亚马逊甚至还考虑利用小型无人直升机配送比萨。美国和法国都在研发机器人士兵。
"人脑"的解析与应用中,最迫切也最实用的部分应该是义眼和义耳的研发。将镜头与脑内的视神经直接连接,将光信号转换成脑内的信号传递,就能够让眼睛"看到"世界。肌肉衰弱者使用的行动辅助装置已经研发成功,这就是Cyberdyne公司的机器人套装"HAL(混合辅助肢体)"。据说可以读取人类想要"前进"的脑电波,辅助人类朝向意识中想要前进的方向移动身体。
这种现状对于不善于随机应变的日本大企业来说,简直就是危机四伏。因为美国的法律制度和金融,包括思维方式,都非常适于创新和新企业、新商业的创建。迄今为止美国工会组织不仅过度抬高工资和养老金水平,还抵制引进新型设备(因为可能引发解雇问题),而且其风险投资领域里也根本不存在工会组织。
也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用风险投资开始从事制造业,短时间就立于世界最前端的例子随处可见。2013年Google收购的机器人研发公司Boston Dynamics,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作为著名的电动车生产领跑者的Tesla Motors,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
这种新技术开发,在诸如印度、俄罗斯等虽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知识水平较高的国家也能够完成。他们通过将制造业务外包给台湾或中国企业,就能称霸世界市场。这种新型风险投资,很少受到社会既得利益阶层的抵制。俄罗斯(保守的)国营企业虽然不会对这种风险投资伸出援手,但也不屑于破坏他们。而在印度的IT企业,即便是种姓制度中社会等级低的人,真有能力也能升入领导层。
苹果公司在美国几乎没建工厂,但iPad在美国大约500美元的定价中,150美元是苹果的利润(负责组装的中国劳动者分得的只有10美元左右,提供零部件的日韩企业分得大约150美元,美国国内的流通领域分得75美元。)。
美国因为美元是国际通货,可以从世界各个角落订来最好的零部件,在人工最廉价的国家组装,再进口赚取国内的销售利润,这种商业模式用起来方便至极。而这种模式就算造成贸易赤字,"外币"美元可以随便印,就算放开印钱,也不会造成大幅的贬值。
如今在这种商业模式中,"抓住头脑"至关重要。日本尽量避免在学校的竞争,通过"偏差值"分往志愿的大学,即向社会灌输了固定的排位思维,这将众多的日本男人培养成了"草食系"(所谓丧失了主观态度和积极性的人)。这使日本在世界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如果不拼尽全力挣脱逆境,日本企业将无以自保。即使掏出巨额资金收购外国企业,董事会上被收购企业抢到协商主导权的日本企业也不在少数。指望换个总理和执政党或许就有转机的日本人大有人在,不过是空欢喜一场。企业,包括其中的干部或员工,如果不能人人思变,就不可能真正有所改变。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