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 日本動向 - Japan and World Trends 本网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使用日、英、中、俄语进行交流的网页。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各地人们的感受和心情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通过本网页,您将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您的意见。
JapaneseEnglishRussian

世界文明


2011年11月 5日

欧洲的魅力 以人为中心主义

一谈到产业革命及国民国家成立的问题,就总是会说到欧洲。但是,即使一概称之为"欧洲",其实也是有各种各样的欧洲的。如果不确认论述者心中究竟是想讲哪个国家的哪些地方,那就无从谈起了。

我所说的"欧洲",是感性的(我所经历的)欧洲,散发着一股气味:在波恩郊外莱玛根附近,莱茵河缓缓流向悠久的远方----古罗马帝国一直统治到莱茵河西岸,至今渡河来到东岸,依然是景色为之一变,带有明显的乡土气息;在巴黎城外廉价旅店的前厅,我稍稍对老板娘抱怨说衣服洗得太慢,她就愤怒地反唇相讥:"你以为你是谁呀(不就是一日本人嘛)!";在埃菲尔铁塔附近,轻轨列车高架轨道的下面,展开着一片摊贩集市,笼罩着一股使人感觉不到这里是欧洲的生活气息;在丹麦郊外的农家,我们静谧地迎接新年;在冷战时代,我们从瑞士驾车经捷克,冲过波兰,返回任职的莫斯科;在捷克、波兰的城市中,尽管沉淀着就像冷冰冰的金属一样沉重的苏联集权性,但是,那里依然散发着欧洲悠久的文化气息••••••等等,等等。

欧洲迷住了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日本外交官的苗子不懂外语,开始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被派出国外留学两三年。谁都会喜欢上年轻时留学过的地方,在我的同届同学中,去欧洲留学的人也是这样。这使人感到有点夸张吧。我本人去美国留学过2年(还去苏联留学了1年)。我对美国的实力主义及合理主义,一句话,就是那种充满社会的自由与挑战的风气感觉是很好的。

后来,我多次到妻子的娘家丹麦去旅行,还在西德工作过3年。结果我觉得还是欧洲安定,是最好的。夜晚,在灯光微暗的房间里,暖色比日本还多的电视开始播出新闻节目,风格文静而富于知性,与美国喋喋不休地播报的电视节目相比,令人感到轻松平静。

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欧洲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恐怕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尤其是德国、英国、北欧各国等欧洲北半部,公共设施里一尘不染,由于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多民族社会,所以令人感到那里就像是艰难世界中受到保护的一座鲜花盛开的花园。

美国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派生物,但是,有一种崇尚赤裸裸的力量、强壮的风气。讨论的方式也是毫无必要的各种极端观点的交锋(就像是法庭上检察官和律师之间的唇枪舌剑),似乎声音大的一方就会获胜。

在这一点上,欧洲更重视知性、理性,胜过力量――虽然也有阴险之处,嘴上说的是一本正经的正论,暗地里为谋取私利,陷害对手,但是,在这方面,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一样的――,令人感到欧洲的讨论方式,大部分都不是像美国人那样走极端(尽管也有人信奉唯心论,不顾现实,但社会的主流是"保持平衡的思维方式")。

我从国外留学回来后不久,和一位年长的原商社职员谈过一次话。他在欧洲工作的经历很长,娶了一位俄罗斯妻子。他望着远处回忆道:
"河东先生,欧洲是个好地方,好在三点上:一是讲合理性;二是讲个人主义;还有一点就是讲人道主义。请你记住吧!"

关于合理性和个人主义,我认为的确是像他说的那样。但是,关于人道主义,我觉得他说的大概是基督教的博爱主义吧,因此当时我没怎么注意他说的这些话。

但是,最近我终于明白了 "人道主义"=humanism的含义――也许似乎明白了。关键是这个概念并不意味着为他人谋利益的博爱(humanitarian)精神,而是以自己这个人为判断中心的这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humanism)。

这也关系到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兴起的被后人称为"文艺复兴"的一种思潮。而且,这一思潮的本质就是"不以神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不是以神学为基础判断事物,而是要按照人的头脑的思维、逻辑力量所命令的那样发展科学,并将科学成果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这也就是"以人为中心主义"。

欧洲或美国的历史绝不是只有光明的一面,他们的政治、经济也涂抹着各种私欲以及阴谋和暴力的色彩。不过,希望不要忘记,在其他方面,也有可以成为全球标准的褒义的"以人为中心主义"(或者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也许说"有过"更正确)。

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不论依靠产业革命生活多么富裕,还是会出现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吧。因为经济的发展终究是为了人。

发表意见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