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后的世界 Joseph Samuel Nye 教授的看法
(8月1日,我修改了一些单词的翻译)
美国硕学之士约瑟夫·塞缪尔·奈(Joseph Samuel Nye)教授在Project Syndicate上论述了如若拜登胜选,美国在对外政策上应采取的基本方针。他指出,不应以回归特朗普以前的状态为目标,而是要致力于促进与最重要的盟国之间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则应推动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离大选还剩不到4个月,会出现哪些变数尚不得而知,不过已经是时候开始为大选之后来点"大脑体操"了。
(奈教授的论点)
• 很多人说中国崛起和特朗普的出现,终结了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如果拜登获胜,他是否应重建这样的国际秩序呢?大概率不是如此,他应带来一种(稍有)不同的模式。
• 必须在最强有力的国家(美国)的领导下,重新架构起全球公共秩序(public goods)。失去这样的公共秩序,美国人也同样会备受煎熬。
• 比较现实的方式,应该是根据不同问题建立起由不同成员参与的,基于规则的国际框架(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with different membership for different issues)。
• 中国、俄罗斯也可能参与其中的秩序应该是什么样貌的呢。两国都在强调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国家主权"。宪章规定,可以行使武力(go to war)的仅限于自卫,或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的情形。以武力夺取邻国的领土,在二战之后非常罕见,也会招致类似克里米亚事件的制裁措施。同时,联合国安理会也批准向出现冲突的国家(地区)派遣维和部队。通过在在政治方面的合作,限制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弹道导弹的扩散。维持基于这种级别的规则的秩序至关重要。
• 经济方面的规则需要进行调整。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阻碍了WTO的正常运转,其结果将造成全球化供应链的脱钩。美国阻止华为等中国企业开展5G通信网络建设,(出于安全保障考量)是涉及美国主权的问题(是正当的)。中国也以安保为由将Google等屏蔽在外。不过,为了防止其他方面的脱钩进一步升级,可以通过谈判建立新的贸易规则。而金融方面的合作目前依旧保持足够强劲的势头。
• 在地球环境问题方面需要的是超越国家主权的合作。新冠肺炎或气候变化问题都不是某个国家凭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在这些方面的合作对于国家来说只会是有利无弊。
• 如今的背景下,需要的不是向他人行使权力,而是与他人一起行使权力(it is not enough to think of exercising power over others. We must also think in terms of exercising power with others. 仅仅想要向他人行使权力是不够的,需要与他人一起行使权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和WHO,不仅对其他国家,对美国同样有所助益。问题在于美中力量博弈激化的背景下,通过合作推动全球公共秩序创造能否实现。
• 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民众并不愿意卷入军事干预行动,但也不希望脱离同盟和多边合作体系。同时,价值观依旧是他们看重的要素。
• 即使是拜登当选,和重建一个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相比,更关键的在于与盟国中最重要的国家共同推动民主主义和人权,而在气候变化、防范传染病和网络攻击、恐怖主义等国际问题方面则与更多的国家积极合作,管理好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我的点评)
1)奈教授虽然是民主党派系的,但并未如新保守主义般过度挥舞自由和民主主义等价值观的大棒。不过这次的评论中没有提及对于特朗普治下破绽百出的同盟体制进行修复的必要性。想来于他所见,日本和欧盟等在基本立场上保持和美国同样的自由民主主义价值观即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解决,才是一切的前提条件吧。
2)特朗普将美国内因种族和社会差距等问题而产生的对立推深到了再无修复可能的程度。如今以俄罗斯为核心的前苏联圈各国盛传着一种言论,称目前的美国形同解体前的苏联。即便是拜登胜选,美国国内的这种对立也不会就此消解。不要说美国如奈教授所设想的"重建全球公共秩序"了,一旦陷入恐慌,甚至可能引发十七世纪霍布斯所说的"万人对万人的战争(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3)以英国脱欧、特朗普施压为契机,欧盟开始重新走向团结。现任轮值主席国德国一反过往的立场,心甘情愿背负财政负担,推动由欧盟建立基金以拯救南欧各国经济于水火。对于欧盟的核心德法两国而言,俄罗斯并非直接的安全威胁,在安保方面对于美国也就没有那么多值得期待的要素。因而今后欧盟(不如说是德法)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或将显示出更强的存在感。
4)美国已经丧失了余心余力去顾及盟国。日本应在提高自主防卫能力的同时,拿出更高的姿态,不是疏远美国,而是和美国、欧盟一起为世界的进步提供支撑。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