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 日本動向 - Japan and World Trends 本网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使用日、英、中、俄语进行交流的网页。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各地人们的感受和心情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通过本网页,您将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您的意见。
JapaneseEnglishRussian

世界的新倾向


2010年1月27日

新德里随笔

印度文明与中亚文明同根
去年12月,时隔5年,我得到了重访新德里的机会。飞往印度的日航班机座无虚席。
我原以为飞往印度的班机会在南方曼谷等地上空绕一个大圈前往印度。但是当今时代,却是经由上海直入欧亚大陆上空,掠过苏州、太湖以北,飞越武汉、重庆、昆明上空,再从缅甸古都曼德勒北部,斜穿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因帕尔地狱之战"旧战场上空(已故华歌尔会长塚本幸一等人当年曾半死不活地彷徨在密林深处),最后再穿越孟加拉国上空,直达新德里(查阅地图后,我发现孟加拉国与缅甸之间也插有一片印度领土,所以,印度与缅甸是国界相连的邻国)。即便如此,还是飞了9个小时。

我曾听说过,在新德里,已往一到机场海关,从检查护照开始很快就会有人谋取贿赂,但5年前我没有遇到过这种事。只是机场里只有一个兑换处,工作人员也只有一人,嘴里反复说着"等2分钟,等2分钟"。我一边想"2"在这个国家意义特别重大吧,一边换好了货币。

新德里机场候机大楼前有一个广场,类似于莫斯科的共青团广场或过去日本的上野站前广场。这里杂乱无章,接人的车里传来收音机播放的歌曲。女歌手的歌声中带有鼻音,曲调多用半音,婉如蟒蛇在弯曲爬行。街道在暑气与尘埃中化作白蒙蒙一团。这种景象与中亚塔什干如出一辙。本来印度北部就像当地名称"印度斯坦"所显示的那样,属于波斯文明圈的一部分。中世纪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王子巴布尔自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南下,建立了木格尔王朝。看来这里的风俗习惯、工艺品的创意、音乐等属于一直传播到摩洛哥的东方文明的一部分。

另外,从机场到市中心的满是灰尘的公路上,使我想起了15年前的曼谷。而今曼谷也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座现代城市。印度也可以说正在为今后的经济增长做准备。空气总是由于烟霾显得白茫茫的,甚至没有色彩。在中亚灼热的太阳下,各种强烈的原色编织成和谐世界是无法指望的。

印度的车

印度实行左侧行驶,但同样受到英国强烈影响的美国和中国却是右侧行驶,很有意思。
提起印度,就会说到汽车左侧后视镜收起一事,这是很有名的。在印度的街道上,由于行人、人力车、三轮摩托、汽车、牛拥挤在一起,为防止剐蹭,所以收起了左侧后视镜。纳诺财团以2000美元出售的名牌大众车"纳诺"等,最初就是不安装左侧后视镜,节省了这部分成本,相应地降低了价格。的确,即使驾驶席对面一侧没有后视镜也无关大局。我记得在注重合理化的美国也曾看到过一侧没有后视镜的汽车。
当然,使用左侧后视镜的汽车也很多。5年前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悠然自得地行走的白牛、在车流滚滚中勇敢地左突右冲的人力车现在都少多了,成了一片汽车的世界。三轮摩的一如既往仍然很多,但不同于5年前的是都装上了计程表。另外摩托车也增加了很多。

听陪同我的学者说,由于2000美元的大众车"纳诺"没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大概是因为产量还少吧,我们只看到几辆。据说大家都等着呢。这款"纳诺"一眼看去,喷漆、装潢都很不错,很讲究排场。
RIMG0723.JPG


5年来的变化

这次已经几乎看不到牛了,但流浪狗多了起来,全是褐色、细长的杂种狗。它们成群结伙的不多,独自过马路的技术很高。在轿车、卡车、三轮摩托、人力车、摩托车穿梭往返之中,它们环顾左右,巧妙地穿过马路,聪明而理智,既有自立之心,而且兼有可称之为印度哲学式的恬静。它们也比莫斯科的流浪狗强多了,绝不像光头人那样,成群结伙,游荡街头,吓唬不同种族。

新德里市中心5年来没有变化。既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西欧化妆品专卖店。这里的土地所有权错综复杂,围绕着重新开发问题,引起了不少官司,不能像中国那样,因为都是国有土地可以迅速开发,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也比中国慢。

英国统治的遗物

在19世纪,英国每年都从殖民地印度掠夺名为Home Charge(家用经费)的金额,相当于本国贸易赤字的40%。东印度公司为了筹措这笔资金,依靠对中国出口鸦片。古往今来,中国都是超级大国获取财源、消除赤字的渠道。而且,英国对当时名冠全球的印度棉织物课以高额关税,阻碍其进口,转而向印度倾销廉价的国产机织棉织物。印度贫困农民还真买了。因为人口多,也就有销路了吧。英国要人曾说过"印度的原野到处都掩埋着棉纺织工人的白骨"。这似乎证明英国是依靠暴力消灭了印度的棉纺织业,但是,即使没有那么残暴,英国对印度的剥削也是极其严酷的。

另一方面,英国在印度建立了铁路网,奠定了工业基础。印度人虽然没有富裕起来,但是与其说这是因为受到英国的剥削,不如说也是因为农田划分过细,农民不愿意种棉花等经济作物造成的。

由于这些原因,再加上对英国文明的尊重,印度人还不至于异口同声地谴责英国的殖民统治。而且,"民主主义"对印度有识之士来说就像是一种宗教,是祖国的骄傲、伸张自我的手段,所以对民主主义"本家"的憧憬也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这次陪同我的学者说:"无论如何,英国给我们留下了法制思想,还留下了市场经济。"此话是不错的。

"绝对贫困"

5年前初次来到印度,走在古老的德里、维拉纳西的街道上,我觉得,这里的景象就是绝对的贫困,这里的生活就是一无所有。维拉纳西的恒河边上有一座穿堂楼房,2楼上,全国各地汇集而来朝拜的老太婆们在等死,为的是死在这里就可以免费在河滩上火葬,骨灰也可以洒在神圣的恒河里。河滩上,遗体被盖上了布单,洒上了油,点上火后就会熊熊燃烧起来。只是一面烧焦后,遗体会渐渐翘曲起来。这时火葬师就把竿子插在遗骸上,高举空中,摔在石头上。大概头盖都被摔碎了。
RIMG0748.JPG

有人说"这种情景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因此印度很好"。但我认为一点也不好,只觉得"这很残忍,必须改变"。
如此贫困的罪责应该由谁来负责呢?历史的根源又在何处呢?也可以把它归罪于英国的殖民主义。如前所述,是英国殖民主义者把印度的棉纺织业逼近崩溃的边缘。但是,在19世纪下半期,印度的棉纺织业是有发展的,而打破了它的发展进程的却是新兴日本的棉纺工业。

"印度人"是什么样的人?

在日本人看来,印度文明还是异质文明。几乎所有印度人的面部与其说使人想到雅利安人,不如说更像是波斯人、亚美尼亚人或土耳其人,肤色相当黑,也有人近乎全黑。而且,他们的感性全然不同。日本人在种族上不感到反感的,最多也就是中国人、韩国人吧。但即便是中国人,也与日本人感性大不相同。

印度及俄罗斯与西欧白人社会不同,街道上的情景有一种缺乏秩序的感觉,与日本不同,漂浮着一种强烈的自我张扬的氛围。他们与集体意识和凝聚力较高的中国人、日本人感性不同,可能是遗传性的吧。
以人的细胞为例,或许可以说,印度人有外壳,日本人无外壳。像是一个细胞,又不像是一个细胞,与其他细胞浑然一体,密切结合。在现代,将这些无壳细胞结合在一起的媒介----村落共同体消失了,大家仍处于无壳状态,也不相互依靠在一起,只是一味地浮游。

RIMG0721.JPG

但是在印度,等级制度曾经根深蒂固,直到最近。在这种上下等级悬殊的社会里,大众根本不想具有主体性。财富是主人的,利益也是主人的,因此,自己只有绝望,工作也只有苦役。所以,在这里,这些人很少"开动脑筋"。在这一点上,印度的国民生活、文化水平不如中国吧。
例如,印度人不遵守时间,这是产业化以前的社会特征。Punctuality(守时)是伴随着英国产业革命普及的。而昨天谈妥的事今天就简单地改变,也不打个电话。而且令人吃惊地以"孩子病了"、"本人病了"之类的私人理由毁约。

印度的民主主义

研讨会上,几位印度学者多次演讲,指出"民主主义才是印度的特征,必须绝对遵守民主主义••••••"但是,这个国家的民主主义是否惠及到一般群众,令人怀疑。对于印度知识分子来说,就像以"GDP世界第二"而自豪的日本知识分子一样,民主主义就是一种旗号吧。

印度的民主主义似乎混沌不清。在电视辩论节目中,大家唇枪舌剑,展开激烈的争论,但事情总会定下来。不管表面上说什么,事情恐怕在背后搞定就行了。

的确大家喜欢陈述自己的理论,根本不遵守分配给自己的时间,喋喋不休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大众则等待头头们下指示,自己不动。在学校里学洗手、英语,回到家里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年轻人,即使上了大学,也全依赖老师,自己根本不想看书。

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里,民主主义、言论自由只是很有限的阶层关注,其余的人并没有受到同等待遇。印度与俄罗斯一样,精英与大众格格不入,两者之间充满了各种误解、谎言、借口和斥责。大众已经觉醒,但是精英们只顾滔滔不绝地争论,最后,在脱离大众生活情况的地方做出决定----这是印度的民主主义吗?

俄罗斯有一个语焉不详的词"political class"(政治阶层),官员、学者、新闻工作者吵吵闹闹争论一番之后,决定大部分政治问题。由于选举被当局操纵,大众的意见即便未被忽视,也很难成为政治决策的决定性要素。印度也是如此,因为大众无知,不关心政治。

有些印度知识分子根本不听对方的谈话。你认为他默默无语,其实他心中正在专心致志地思考,接着就在一瞬间突然口若悬河一般理论起来。这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行为,还不如说是一种知识排泄行为。

此外,在基于个人主义、民主主义的社会里,尊重他人的权利就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但是在印度有时就不是这样。在大学的宾馆里,有的邻居直到清晨5点还开着门大吵大闹,或旁若无人地淋浴。

不过与俄罗斯相比,印度的民主主义还算有些基础。土地等财产远比前苏联等国分散在更多的人手里,因而以此为基础容易建立在野党。如果想在俄罗斯和中亚建立在野党,那就首先必须从剥夺执政党官僚掌控的财产开始。与此相比,印度还是幸运的。

今后的几个问题

在十字路口上,孩子们向停下的车中兜售玻璃管、书籍等各式各样的商品。90年代上半期,在贫困的俄罗斯也看到过这种孩子们在十字路口兜售商品的情景。

我原以为印度人都会说英语,其实会讲英语的占少数。我们雇佣的出租车司机也根本不会英语,就连学者们讲起英语来,几乎也都是磕磕巴巴的,发音不清,超出我们的常识。

物价水平较低,大学的奖学金等每月不到100美元,而仅仅拜托人兑换这100美元也很不容易。出租车包租一天也就20美元。在日本大约7000日元一条的领带,在印度只要1000日元就能买到。
学生食堂的晚饭一份不到200卢比,而五星级饭店的自选午餐达2000卢比。博物馆的门票一般是5卢比,但外国人要花费100卢比。这就是印度的价格水准。

德里大学拥有广阔的校园。树阴下,砖瓦建筑物排列,外部装修很粗糙,室内装修没有问题。似乎还有学生运动,立式招牌、海报星星点点可见,还可以看到共产党的镰刀与斧头的标志。立式招牌、海报多是号召废除等级制度、批判掠夺农田的。

"宾馆"哀歌

这次访印,因为有学术研讨会,我得以免费住进了大学的宾馆里。白住就不好说三道四了,但可以发发牢骚。
前台接待人员态度恶劣,毫无办法,但时值冬季,房间里却依然蚊子成群。我发现厕所的窗户开着,蚊子是从外面飞进来的,就要关窗户,可怎么也关不上。合页都快掉了,开关不好,怎么也关不上。为难之际打开抽屉一看,里面放着日本式的蚊香。刚想这回可有救了,但是既没有打火机,也没有火柴,真没办法。只好先去淋浴,可怎么也找不到肥皂,真够呛!打开了热水龙头,等了好久也只是一股冷水溅到我光着的双脚上。墙上悬挂的电热水器是烧热水的,但开不开。

嗨,管他呢!过去在莫斯科,每年春天乍暖还寒时节,集中供暖的热水供应中断1个多月,不是也用冷水淋浴了吗!而且小时候身边哪有热水淋浴呀!挺住吧!就这样,第一天就没用肥皂洗了一个冷水浴,身心清爽!但对于把我送到印度的某大学某教授怒上心头。第二天,我知道了电热水器的开关方法,欢欢喜喜开始洗热水浴。可刚要洗头,涂上肥皂,就觉得痒痒,热水已开始变成冷水!电热水器就是这样的设备。
再说夜晚。即便是冬天白天还是较热的新德里,到了夜里仍然很冷。可是房间里只有一条薄薄的毛毯,而且很短,盖不住脚。当初住饭店就好了。

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终于开始了。但是,会场上总是有人进进出出,或是手机响起来,窗外还有几条狗在叫。由于没有组织程序,主持人不发出指示,助手们谁也不动。在这种混沌不清的局面中,人们只是没完没了地宣读徒有形式的致辞。

另外,从社会主义国家来的人们不会随机应变,只会照本宣读准备好的发言稿,即使限定发言时间15分钟也不管,竟然能够满不在乎地唸上30分钟。"在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过论文",可以成为载入他们履历的重大业绩。因此,自由广泛的讨论无关紧要,他们是为了宣读煞费苦心写就的论文而来的。

印度也有各种各样的人,也有能用不带印度腔的纯正英语,客观深入分析问题的学者,但那只是少数。国际关系学还是发展中的学术领域。一位老学究挑战似的对我说:"日本是归属亚洲还是欧洲,你们要搞清楚!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地散布什么'给你们提供政府开发援助'等等,必须进一步和亚洲融为一体。否则3年后,就要跪下来央求加入亚洲伙伴关系了!"。我不禁怒上心头。我认为,日本既不归属亚洲,也不归属欧洲,日本就是日本。

经济发展各种样式

与北京、上海相比,新德里还是一座几乎没有高层建筑的城市,只是郊外耸立着几座高楼。印度私有土地很多,所以不能使用"重新开发国有土地"的手段。车辆不得入内的美国式商店区,最大也仅限于中等规模,而且零零星星,只建有几处。
我去看了看。那里停车场窄小,建筑物装修粗糙,室内装修也显得草率。最要紧的是员工的工作态度不好。虽然收银台里有3、4名员工,但是只有一位女职工在工作。男员工们尽量不看顾客,只顾自己闲聊。

不过,一流饭店里就是另一个世界了。从业人员的英语很流利,服务也很快捷。他们随时照看着周围,寻找应该做的事,绝对优秀!在餐厅里,可以招呼任何一位服务生点菜,但价钱也不菲,一份牛排要2000卢比。

所以,印度要成为发达社会,看来还很遥远。只要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一切都会转向积极方面,取得进展。不仅是基础设施,从业人员的精神面貌也会切实改观。

不过,我问了一些印度人对经济增长有没有实际感受,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回答。其中有人回答说:"奖学金不到100美元,只是物价一个劲的上涨,这倒让我感觉到了经济增长。"
河东哲夫

发表意见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