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不再需要外交官? ――大使缺位的美国大使馆――
美国,一旦总统换人一众高官也将面临全面大换血,其总数高达4000多人。
既然政策时常会出现180度大转弯,这倒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近来的美国,直至新人上任步入正轨的断档期实在太长。特朗普就任总统之时,愿意在其手下干活的人才太少,他愿意信任的人才也少,耗时尤长。而如今的拜登总统,则是因为民主党内意见对立,或是拥有审议认定权的参议院迟迟按兵不动。
种种影响下,东京的美国大使馆,大使缺席至今。倒也并不是菅政权被美国弃子,德国、中国也同样是大使席位空缺。
不过这种情况下,美国大使馆要想见到驻在国的要人就很难了。
既然已是工作和聚餐都改为电脑画面的时代,大概也有不少人觉得,总理和总统也线上会谈解决问题就行了呗?
可是,要管理国内所有单位和个人,并以全世界为对象的两国首脑,所能安排的时间极其有限。出现问题时,通常是先由两国事务层级的人员进行协商,只有最后剩下的核心课题才会被提升到首脑级别的会谈。会谈前还要就课题的背景、对方国家的情况向本国首脑进行详尽的说明,并一同对会谈的互动进程进行模拟。
在这个过程中,两国的大使、大使馆的官员都是重要的沟通渠道。大使馆的参赞和秘书们以团队的方式,分别与拜会相应级别的驻在国单位和个人进行沟通,力争在问题发生前巧妙化解或在问题发生之后及时找到解决方案。大使、公使还会加强与驻在国首脑的亲信、部长副部长级的人士交往应酬,以便在相关政策提交给驻在国首脑前的阶段施加影响。
即便是大使缺位,团队也不会停止工作。不过此时团队话语的分量可谓一落千丈,和驻在国首脑的距离更是仿佛咫尺天涯。而有时这种状态会给与驻在国的关系带来致命的打击。
我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时,美国大使曾有半年左右时间不在。适逢其间宣称"支持威权主义国家的民主化"的美国民间组织(NPO)开始"活跃",并加强了对反政府活动人士的支援。
那段时期,2003年在格鲁吉亚、2004年在乌克兰,反政府势力在美国NPO的支持下不断驱使民众发起示威游行颠覆政权,"regime change"此起彼伏。
卡里莫夫总统(时任)对美国的戒心是以逐渐加重,并最终于2005年末将美军赶出了原本为美国对阿(富汗)军事行动提供的空军事基地,美国的NPO也一并被驱逐。如果美国大使在任,或许局势会有所不同吧。
美国大使的"断档期"不断延长,其实国内的政府重要职位也面临同样的状况。人事任命演变为民主共和两党在参院讨价还价的工具之一,时机未到当然是"存货积压"。
所以,美国的新政权上台伊始,总是有那么点"纸老虎"之嫌。
日本在战后也采纳了不少来自美国的制度。政治家和官僚的关系、企业的管理,一切都要以美国模式为榜样。诚然,信息公开、说明责任等方面的提升,对于日本来说的确非常必要。不过把大使人事当作政党之间讨价还价的工具,又或者把大使职位当作对政治献金者的回馈,这种榜样就完全没必要模仿了吧。
这种时候,不妨去借鉴一下过去被美国视为榜样的西欧各国的做法,其实,织出源于日本历史与社会,属于自己的民主体制才是最好的啊。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