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影
今年3月底,我有机会访问了华盛顿和波士顿,下面就谈谈这次访美的感想。
1971年我到美国留学,1996年我在波士顿任总领事,一直在观察美国。这次我的发现是:美国经济持续好转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大量拉美移民正在成功融入美国社会。此后,本•拉登被击毙,这将改变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亚方面的政策。在中近东,如果美国进一步克制,减少直接干涉,中近东的政治格局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
时隔两年访美的第一印象
华盛顿的杜勒斯国际机场比北京和汉城的机场陈旧多了,但出入国审查比5年前大幅改善。过去要排长队,等一个小时,现在不到20分钟就通关了。而且,好莱坞影片中出现的那种傲慢的官员也不见踪影了。
大家都有美国经济及其整个社会道德已经崩溃的印象。但是,我这次看到和体验到的却是相反。我的实际感受是:"美国没有变,美国人坚定不移"。对我来说,那是一种责任、职责(Accountability、responsibility)以及开放的价值观与城市的气氛混合在一起的气味。
另外,店员或女服务员等一线的服务人员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在真心实意地工作,一丝不苟,很得我这个日本人的欢心喜爱。当然,美国社会也有非常伪善、自私自利、傲慢、无知的一面。
美国报纸的篇幅变窄了。无论是《华盛顿邮报》,还是《纽约时报》,或是《华尔街日报》都一样,只剩下日本报纸的一半多一点了(长度差不多)。信息量也减少了很多吧。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以新兴的"中产阶级"为对象,迄今为止兴盛至极的报纸,即:写有新闻的纸,不仅因为互联网,还因为美国社会上中产阶级本身的减少,已经日薄西山,进入了黄昏吧?
华盛顿是政治城市,也就是靠政治吃饭的人很多(或说占大部分)的城市。井井有条的街道边,耸立着枯燥乏味的四角形楼房,里面恐怕挤满了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的智库、各种各样的院外活动集团的办事处,还有最近提早从联邦政府退职、依靠做外包、大量索取高额酬金的军需承包企业以及情报收集•分析承包企业的办事处吧。
不仅在华盛顿,在整个美国,什么都在自动化、外包化。超市里,顾客们自己扫描商品价格,自动付账。给企业或团体打电话,也是自动化,遥遥领先日本。你要按照录音里"请按电话号码○○○○"的指示,这里、那里按来按去,左等右等,结果按了20多分钟,听到的是录音播放:"感谢您今天垂询,恭候您再次惠顾。再见!(欢快的音乐)"。即便运气好,碰上了真人服务人员,也是遥远的印度或澳大利亚某地的外包公司的职员,无论说什么,都是一口印度口音的英语,而且语速都非常快。最后,你只好说"够了",挂掉电话。
美国人炫耀说自动化提高了生产率,但是,那是在牺牲顾客的基础上实现的。
波士顿地铁是全美国最老的地铁,看起来也像是世界上最老的"地下有轨电车"。简陋的车厢里,中国女孩子们高声谈笑,使人感到就像来到了中国。如果不稍加收敛,会遭到周围人们的反感的。这条地铁不仅是美国的缩影,也是全世界的缩影。你看,那对俄罗斯老夫妇蜷缩在角落里,相互依偎在一起,好像正用俄语商量着买什么东西。当然也可以听到英语对话,声音压得很低。美国在变,而且变得很快,绝不会停止在一个地方。
我在波士顿机场的咖啡厅里用早餐。一名女店员是黑人,另一位看上去像是拉美系美国女性,棒球帽下裹着一条伊斯兰风格的黑色围巾,也许是中南美出身的穆斯林吧。这段时期,穆斯林在美国越来越多,有的地方为了建清真寺,和当地居民发生了纠纷。伊斯兰教正在美国成为一般宗教。这似乎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普及时期相似。不过,这位黑人也好,那位拉美系美国人也好,言行举止完全是"美国式的",她们在相互信任和开放的前提下一起工作,令人感觉很爽。
下面摘录一些从专家和朋友那里听到的言论,这也没有超出印象的范畴。
(自立的传统)
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卡琳•鲍曼Karlyn Bowman(研究美国舆论)谈的问题,是以很多舆论调查为依据的。她说:
"我认为,美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一种很独特的价值观,重视个人的责任和积极性。即使遇到金融危机,美国人也靠自己的力量度过了危机。虽然不少人表示不信任华盛顿联邦政府,但是另一方面,对当地地方政府给予信任的人很多,这也与这种价值取向有关吧。"
"的确,美国社会上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尽管如此,也没有引起巨大的不满,究其原因,还是追溯到美国社会人人平等这一事实(至少表面上)。我看,有发泄的出口,留有机会是很好的。"
(多民族化是否会削弱"美国价值观")
我问鲍曼女士:"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化正在美国出现。十九世纪也有爱尔兰人、意大利人、东欧各国的人们大批移民到美国,那时,美国社会成功地同化了这些移民。但是,这次中南美移民增加,看上去,他们带有更多的集体主义或很强的社会依赖性,而较少有基于个人主义或自由精神的欧洲价值观。美国还能够成功地同化他们吗?如果说说我这次的感觉的话,在我看来,是正在取得成功的。"
她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回答说:"是的,我认为,正像你所说的那样,美国社会能够同化这些人。"
接着,我又问道:"欧洲各国无论如何不能同化具有不同价值观的移民,这些移民也找不到好工作,正在成为对欧洲社会心怀不满的异见分子。但是在美国,同化取得了进展。这种差异究竟从何而来呢?"
鲍曼女士说:"这个嘛,我也不知道。可能像我刚才说过的那样,是美国社会的平等性发挥了作用吧。"
在我看来,美国社会原本就是一个移民社会,就是多民族社会,拉美系美国人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特别觉得自己是个外人。而在欧洲,则被分为本地白种人和其他人种这样两个部分。
(伴随工业的国外转移而减少的中产阶级)
1965年下半年开始的日本对美大量出口,和现在的中国对美出口一样,使美国国内的制造业空洞化。为此,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停滞了数十年,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产阶级一度濒临没落的危机。波士顿的一位大学教授说:"说什么美国道德还在发挥作用?你到经济一蹶不振的堪萨斯城一带去看看吧,文化、道德本身都在丧失。"
熟知美国社会的马萨诸塞大学教授波尔•渡边说,他父亲(祖父?)是日本和歌山的渔民出身,他是第二代日裔美国人,经过刻苦学习,凭实力考上了哈佛大学,毕业后,现已成为美国的亚洲民族研究的最高权威。他说:
"金融危机中,美国中产阶级的崩溃,引人瞩目。由于学费很贵,越来越多的国民无力供孩子上大学。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变化。没钱买房、只能租房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意味着以拥有个人住宅为前提,让个人住宅来发挥储蓄、投资、消费作用的美国战后经济政策彻底改变了。"
("新千年一代"胜过婴儿潮一代)
这次学了一个词"新千年一代"。这一代人相当于正在消退的婴儿潮一代,30岁左右,已多达8000万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成为当今美国人口最多的一代人。
我问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卡琳•鲍曼,这一代人的特点是什么。她微微一笑,就像这一代人身上寄托着美国很多的希望一样。她说:
"这代人很有意思。他们中间,三分之一的人有离婚经历。他们不过分依赖企业,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很多人具有个体经营的志向,这也是特点之一。在学校里,做志愿者是必须的,所以,他们对当地社会也十分关心。不过,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全球性的思维方式。在文化方面,他们关心外国文化,没有隔阂。在介入他国时,不喜欢美国一国独断专行,就像这次在利比亚,让北约领头那样,喜欢与各伙伴国和集团共同合作。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调查结果。"
这是比较理想的人,虽然我也有点怀疑,但这不是谎言。他们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很好的吧。可我孩子们经历的美国公立高中却是一塌糊涂。
(重新评估大学教育)
最近,美国似乎围绕大学教育问题掀起了一场争论。基本论题是"大学教育是否必要"。就是说,"中产阶级已经交不起昂贵的学费了,而且,与其勉强上大学,不如就上完高中,学一门手艺,挣得更多。"这是包括日本在内发达国家大学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虽然美国很大,社会很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可以说,第一线员工们的劳动积极性很高,整个社会仍然生机勃勃,这些都不断感染了新移民。而这又是极为重要的。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