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 日本動向 - Japan and World Trends 本网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使用日、英、中、俄语进行交流的网页。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各地人们的感受和心情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通过本网页,您将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您的意见。
JapaneseEnglishRussian

日本日记


2014年9月 5日

安倍政权外交和安保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安倍政权紧紧抓住官僚运用自如,外交工作的开展果断并且灵活。
外务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经受打击官僚的洗礼,并且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从俄罗斯手中夺回北方领土等决定性战役中败北,严重失信于民。小泉时代与美国的关系颇为不错,但在对俄和对华关系上均遭受挫折。而在二〇〇七年,由于"扭曲国会"(执政党在参议院未过半数造成参众两院对峙,法案无法顺利通过的局面)的出现,造成政权逐年更迭,再加上鸠山政权"对美独立实验外交(平等外交)"余波带来的影响,日本外交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漂流。

前前后后十三年时间,成为遭受严重损失的空白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段时间里围绕中国的崛起,国际关系不断重新洗牌,而日本却一直埋头于国内的政治斗争和各种争论之中。甚至连ASEAN(东盟)各国也开始发出诸如不要再依赖日本等等的言论。因此,安倍内阁这样一个久违了的稳定政权,对于日本的外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日本所处的战略环境
スライド(日米中地図).jpg

外交本是用来保护国民的安全和生活的。如上图所示,日本所处的战略环境极为复杂和艰难。不仅被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三个核大国(朝鲜也是有核国家)包围,因为历史问题受到韩国和中国的仇视,同时自己又对俄罗斯和美国心存芥蒂,这是一种扭曲的关系。
美国在亚洲舞台登场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以后东亚的国际政治基调一直脱离不开美中之间纠缠不清的问题。太平洋战争可以说正是日美因在华利益而水火不容的体现,而冷战结束中国重新崛起的今天,日本沦为美国对华平衡因素的重要棋子。因此,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绝非坚若磐石,说什么日美同盟是安全保障政策的主轴,只不过这个主轴的色彩总是伴随美中关系的变化而深浅不一罢了。
与此相比,在经济方面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说是得天独厚。傲居美、中、东盟等巨大市场和生产基地之间。

スライド(東アジア・米国共生関係).jpg
日本向亚洲出口用于产品制造的机械和零部件,再就地组装将成品出口欧美。日本企业的工厂遍布整个东亚,并在其中建立了明确的分工机制。同时日本在经济方面对于美国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维持全球化的自由贸易体制(WTO和TPP等)--二战结束后,美国将世界统一为一个市场--,来自拥有全球第三大经济力量的日本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一旦日本脱离了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比如TPP),经济角力的天平将从美国倒向中国。那么中国就可以随意改变WTO的规则,用自己的主张要求美国就范。这将使美国失去在中国市场的自由,甚至可能使自己沦为中国的市场--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
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说日本外交所能做的,并且必须要做的,就是在政治方面维持东亚的现状(status quo,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不允许以武力改变国境),在经济方面维护和深化自由贸易体制。

阻碍因素和不确定因素

  实现这两个目标存在若干阻碍要素。其中一个源于历史原因。东亚历史上一直处于中国大陆帝国的等级与制度管理之下(册封和朝贡体制)。这与主权国家以平等为口号的现代国际法秩序相异。中华传统体制下国家分为三六九等,明确了长幼顺序,一旦犯错将永远被要求谢罪,屈居卑位。
中国崛起后,开始在与越南之间的海上边境等纷争中,采用中世纪的所谓中华秩序。高度评价自身的实力崛起,认为"迎来雪除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的时代",并深信"大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强调自己的主张。
对日本来说另一个问题是与唯一的一个民主主义、市场经济邻国(另外虽然不是国家,台湾和香港等也与之类似)--韩国之间,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恐怕仍将难以建立坦诚的合作关系。如果朝鲜半岛得以统一,韩国甚至可能发展为强大的、对日本怀有敌对意识的有核国家。
可能打破东亚地区平衡的另一点是美中关系今后的发展。首先是最近盛传的美中经济力量逆转的情况是否真的会发生。从常识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几乎都是靠基础建设实现的,能否用GDP压过美国,不能说毫无疑议。美国拥有全世界最旺盛的创造力,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美中关系中,东海、南海的制海权是否能继续由美国和日本等国来控制也是一个问题。美国称之为"再平衡(rebalancing)",在美军配备方面宣称重视亚洲,但如今向亚洲增派的兵力不过寥寥。所谓亚洲的再平衡不过是避开参与欧洲和中东方面的借口而已。
对于美中关系,日本总是不免有"美中跳过自己达成一致"、"为美国所弃"的担心。正是因为美国在对华关系中获得的经济利益之大,才会产生这样的忧虑。

安全保障的强化

下边对在这种环境下安倍政权迄今为止开展的外交--即如何确保日本的安全与繁荣--进行一个简单的验证。首先看看安全保障。日本独自的自卫能力,就是自卫队,其实早在安倍政权以前就一直在稳步进行重组和完善。防卫预算方面,持续了十一年的减少转为增加,而配备、编制和装备方面,其实自野田政权以来,一直将重点放在钓鱼和西南群岛防卫方面。

另外关于武器出口三原则,从野田政权时代开始,以与英国的技术合作为开端部分放宽,到安倍政权,二〇一四年四月的内阁会议通过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以取代原有的武器出口三原则,允许与同盟国之间开展武器研发合作、飞艇、军用引擎等非武器本身的出口。这不仅将扩大对美和对东盟各国的技术合作范围,同时还将带来拉低武器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效果。
从日美同盟来看,①与美国负担平等化的保障、②以应对中国崛起为目标的合作强化,等几个领域,安倍政权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众多成果。二〇一三年六月在加利福尼亚,海陆空三个自卫队全面出动,与美军联合进行了岛屿防卫和夺岛训练。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鱼鹰型直升机降落在大型直升机护卫舰"日向号"上,陆上自卫队乘坐鱼鹰直升机开展训练等,日美兵员和装备实现了一体化行动。二〇一三年十月,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首次在日本举行2+2会谈,二〇一四年四月奥巴马总统访日时明确表示"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安倍政权甚至在众多的批判声中,通过了"特定秘密保护法"。如果没有该法的成立,与美军在特定情况下的合作恐怕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吧。而对于集体自卫权,二〇一四年七月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解释。不过,由于公明党和在野党的强烈反对,并没有达到彻底推翻原有内阁法制局解释的程度。
但是,在过度纠结"要想和美国达到对等地位,必须将自卫队送到联合国维和部队"想法之前,还应该考虑美军已经快步进入指令的IT化进程,和他们联合作战已经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无人化武器、太空军事化等等都在发展,美军和联合国部队的集体行动方式也必将发生变化。就是说即使不把自卫队送出国门,光靠提供资金和装备(比如说几架无人机、机器人士兵等等)做出贡献也足以撑出门面,这和负责掏钱把美军当作联合国部队没什么两样。


"地球仪外交"=均衡外交

围绕日本的维持现状(status quo),不仅是通过强化防卫力量,通过增加友好国家的"均衡外交"也能实现。安倍政权从前一届政权手中继承了恶化的日中关系和日韩关系,又被美国民主党政权怀疑有民粹主义的倾向、否定战争责任的意图等,进入了严峻的开局。为此,仿佛刻意避开日本外交的要害,加大了对中小国家的外交力度--所以才被夸张地命名为"地球仪外交"---,虽然没有给世间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但在持续的努力过程中手里逐渐攒下不少牌,终于能发挥和崛起的中国抗衡的作用了。这就是和ASEAN(东盟)、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发展的关系。

从ASEAN来看,安倍首相在上任第一年就遍访东盟十国,并发表了对东盟外交5大原则,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为了庆祝日本和东盟交流四十周年,在东京召开了特别首脑会议。针对NATO,二〇一三年一月上任之初就亲笔致函秘书长拉斯穆森,表示希望增进友好关系,并于二〇一四年五月访问布鲁塞尔,与拉斯穆森就包括打击海盗在内的海上安全保障、打击网络攻击等加强合作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安倍首相还在NATO进行演讲,对中国扩军表示担忧,并在解禁集体自卫权方面谋求北约方面的理解。

安倍政权对于澳大利亚和印度,都不仅仅是两国关系,在推动关系的过程中还特别注意了对中抗衡。而与俄罗斯的关系更是让安倍首相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当然这其中有源于首相之父安倍晋太郎在晚年时期为推动日俄关系而鞠躬尽瘁的影响,但更多的应该是他构建对中抗衡意识的体现。对于与美国关系恶化的俄罗斯来说,这可说是恰如及时雨,安倍首相迅速缩短了与普京总统之间的距离。即便如此,关于北方领土的问题交涉没有任何进展,俄罗斯引发的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以及西方进行的制裁等,使日俄关系暂时进入停滞状态。此外,印度新首相莫迪选择日本作为首个出访国家,为今后的日印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在其他方面的外交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〇一三年六月安倍首相出访华沙,进行了首次与东欧四国首脑的"V4+日本"会谈,并于同年十二月在东京召开第五届日本与湄公河流域各国首脑会谈,二〇一四年五月召开了第五届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

另外颇有深意的一点是与北朝鲜就解决绑架人质问题开始协商,如果进展顺利,这将把朝鲜变为日本均衡外交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元八世纪,朝鲜半岛曾经分裂为南部的新罗和北部的渤海,新罗和唐朝,渤海和日本分别结成了亲密的友好关系(频繁互换使节),使东北亚地区实现了平衡游戏的局面。现在,韩国倾向中国,而中国与朝鲜之间出现了裂痕。当然,美韩关系、中朝关系都是主轴,这不会有什么变化,只是多多少少,彷如八世纪那过去的构图情景再现,意味深长。
 
经济外交

我曾经多次强调,外交的目的是"安全与繁荣",而双方的基础正是经济力量。安倍政权正在试图通过"安倍经济学"恢复国内的经济力量。所谓三支箭中,扩大财政支出(东日本大地震以后开始推行至今)拉动景气回升,部分领域已经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而"异次元(大胆的)货币宽松政策",对于超常的日元升值确实有所帮助--将G7各国试图反对的动向成功地控制住,可以说日本政府的手腕相当漂亮--不过期待中的出口增幅并没有出现。此外,央行收购民间银行持有的国债,试图将其资金引导向企业融资的计划也未能发挥效应。反而因为日元贬值,造成以美元为基准的日本GDP减少了近三十五%,能源资源进口成本剧增的结果。第三支箭"成长战略",降低法人税等政策还刚刚开始启动,没有具体的成果显现。但是,和不得不在通缩中"同甘共苦"的民主党时代相比,社会的空气开始变得明快,连提高消费税也没有导致消费遇冷。

经济外交方面,TPP、和ASEAN之间的RCEP、与中国和韓国之间的FTA、和EU的FTA为主的自由贸易深化正在推进过程中。这些对于确保日本产品对韩国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和投资,都是必须的。中国虽然是WTO成员国,但因为钓鱼岛问题而随意禁止稀土类产品的出口,或者在日本直接投资撤出的时候要求支付毫无理由的"赔偿费"等等。应该缔结TPP,并将其引进中国。

安倍外交的特点

  安倍外交有几大特点,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其机动性。上任一年的时间里出访达到了十三次,这大大超出了以往历代首相的记录。日本的首相、外相和其他的阁僚,多受到国会审议活动的束缚,能够出访的时间非常有限。而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如此之高的出访记录,应该说也少不了在野党方面的配合。另外,二月七日当天他出席归还北方领土全国大会后直接赶赴机场,乘专机出席索契冬运会,履行了他与普京总统的约定,这也充分体现了安倍首相的个性。
其次就是善于管理和发挥官僚的作用。鸠山和菅政权将官僚当做需要打倒的敌人,摆出一副看不起行政的架势,而安倍政权一方面从官僚那里获取大量的信息、政策优势,并进行筛选,同时又监督官僚进行落实,走出了一条捷径。首相下设的"国家安全保障局",也没有和外务省之间发生混乱,顺利发挥着各自的职能。

还有一点在以往的日本外交中经常出现的,就是"国内各方势力互相攻击指责,结果日本自己把自己绊倒"的情况,至今尚未出现。无论是右还是左,过于倒向任何一边都会使外交发生问题,看起来安倍首相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好地控制了国内各方势力的平衡。

另外,在先例或者惯例过于死板的时候,能够创造性地打破陈规,也是安倍外交的显著特征之一。二〇一三年一月,阿尔及利亚发生绑架人质事件时,他打破先例派出政府专机搭救国民。ODA(政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方面,不仅致力于决策的加速,同时还在探讨将其他国家军队使用的器材用于灾害救助等非军事用途的可行性。
在与外国进行条约谈判的过程中,以往政治家和官僚的应对能力受到时间和人力资源的制约,能够同步进行的案例数量非常有限。而现在,TPP和RCEP正在齐头并进,引人注目的是其应对态势都非常积极而有活力,并且就像TPP过程中显示的,安倍政权在打破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上,手段巧妙出拳有力。

在对外宣传方面也能看到显著的变化。从以往日式宣传侧重的"谦让的美德",逐渐演变为果断出击。围绕钓鱼岛问题中国发动驻海外的大使参加现场活动的时候,日本大使也通过当地的媒体予以反驳--当然外交官之间在外派国家互相批判,算不上是什么好事--。二〇一四年六月,在公布重新调查"有关慰安妇问题的河野谈话"的报告书时,也公开了在此过程中曾经因顾及韩国政府,而事先进行过沟通的情况。

今后的展望

  因此,安倍外交已经顺利飞行至今。正如开头所述,无论如何都要遏制住日本这十三年来存在感不断弱化的倾向,使其重新走上回升的轨道。虽然成效尚未显露,但国内关注的焦点在于经济,外交方面不必急于求成。能否成功使经济重新焕发活力,才是安倍外交凌厉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发表意见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