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真相76 日中关系的潮起潮落
日中关系的潮起潮落
论述现代日本外交之前,需要先谈谈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日中关系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日中关系虽然也经历了对立和抗争,但即使在那种情况下,两国都有一些著名人士呼吁建立友好关系。而在1978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及1992年邓小平先生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后的数年时间里,两国的密切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臂之力。
首先是清朝垮台前后,中国有大量留学生来到了日本。毛泽东时代的总理周恩来也曾经在青年时期,即1918年前往日本留学。明治时代的日本为了追赶欧美,几乎将所有领域的科学知识、文化艺术进行了日文翻译,因此,赴日留学成为"利用汉字更直截了当吸收欧美学术成果"的便捷手段。另外,日本也还没有染上所谓"美国式自由恶习"。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日中关系史上,两国都一直存在呼吁"日中携手抵御欧美殖民主义"的人物。比如参与成立日本活动写真(日活)电影公司的梅屋庄吉,就曾经为尚处隐忍时代的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提供帮助,不惜将电影公司的大量收益投入其中。而孙中山也曾经因亡命数次长期旅居日本,并曾经与日本女性结婚。
1904年日本战胜俄罗斯获得了在满洲的权益,并最终因自身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加强,导致了与中国和英美的抗争。但即使在这样的历史时期,1920年时任外相的币原喜重郎,仍然主张支持中国为取消列强强加的治外法权所做的努力,并在1927年的南京事件(北伐中的蒋介石军队袭击列强和日本外交使团的事件)中,阻止列强以武力报复中国。此外,犬养毅总理致力于推动与中国的和解,并因此于1932年被日本军官暗杀。
二战后日本败北,其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后来是冷战激化,日中关系一度断绝。对于走向战争的这段日本历史,一派人认为是正义的,而另一派人则批判是军国主义、权威主义,两派人之间的争论甚至发展为政党之间的对立,导致学校教育中不涉及这段历史,现代史在日本人的记忆中已经遗失了。而关于中国的部分,也在战后日本人的头脑中被长期忘却。提高生活水平,努力与欧美为伍,成为日本人追求的主要目标。战前与美国并列为日本最重要贸易伙伴的中国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扩大向欧美和东南亚的出口贸易。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着手发展经济,开始寻求日本的建议。大来佐武郎(后任外相)、前川春雄(原日本银行总裁)等经济学家频繁访华,向中国的要人们介绍日本的经验教训。1978年和平友好条约(1972年田中首相访华后两国已经恢复邦交)缔结后,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华日元贷款。虽然名为贷款,但具有通常的资本市场所无法提供的长期低息优惠条件,其与商业渠道的差额由日本政府预算进行补贴。日本向中国政府提供了累计超过3万亿日元的"日元贷款",这些资金用于铁路、港口和通讯的现代化建设以及钢铁厂的建设等。由此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其后日美欧洲等国企业的对华投资。
1992年,邓小平提出为外资提供优惠政策,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1993年以后外资迅速涌入中国。据推算,迄今为止日本企业的在华投资已达800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大约1000万人实现就业。日企的工厂里生产的产品,出口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为创汇做出了贡献。欧美各国企业也纷纷向中国直接投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据推测,外资企业工厂的出口,占中国所有出口的约50%。这种基于自由贸易原则下的互利"共存"关系,已经在日中美欧(战前正是这些势力之间的中国市场之争引发了战争)之间得以实现。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