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学习英语 俄语 研究苏联 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真相14 原外交官的视角
拼命学习英语、俄语,研究苏联
我驾驶着二手车,第一次开进波士顿的时候就发懵了。哈佛大学分布在剑桥城各处,我不知道开到哪里去才好。按规定,我是要住在学校宿舍里的,可是,宿舍在哪儿呢?要办什么入住手续呢?我一概不知。即使我可以讲几句英语,可是对方一开口,我就傻了,全听不懂。至今我还是一点也不记得当时是怎么找到宿舍的,把车停到哪里了。
走进宿舍的房间,我的美国室友(由大学方面单方决定)已经在房间里了,今后1年,我将和他使用这同一个房间。这是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至今我还记得,室友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开灯按这个开关----这叫'开关'。日本有这个吗?"
由于哈佛大学拥有世界第一学府的名声,所以,在这里学习的人可以体验到一种特别骄傲的心情。但是,学生们的负担也是很大的。当时,我在外务省的工资大约相当于70美元,加上出国补贴,一共500美元左右。支付了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以及购买书籍的费用等等之后就没钱了,或者就欠债了。结果,留学美国2年,我欠了日本的银行纽约支行的很大一笔债(后来去苏联留学,几乎不收学费,才还清了债务)。
学业上的负担比金钱的负担更大。我们1学期必须上4门课,每门课都有大约15本"必读书及参考书",每本书10到20美元左右。10×4=40----这40多本英文书,按照总页数算起来,必须每天看200页才能按期看完。东京大学是日本最高学府,有的课也用英语上,而学习10页英语论文就要花上1个月。这回突然叫我1天看200页英文,可想而知,我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那个时期,我早晨起来就去食堂,然后直接去教室上课,空余时间全部都在图书馆里看书,直到深夜。就是说,我每天都在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之间循环往返。学校里图书馆很多。另外,MIT(麻省理工学院)还有昼夜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开车去大约10分钟,我也常到那里去。在那里,学生们就在地毯上和衣而睡。
每天看100页英文书(看200页实在不可能,而且美国学生也没看那么多。但是,他们能够有选择地看,速度比我们快多了),集中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还用英语学习俄语,除此之外,还要学习英语----这种三重苦难的生活一直持续了2年,但从此让我养成了随时学习的习惯。而且,度过了这三重苦难的2年之后,我获得了硕士学位,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20年后,我做了总领事,前往波士顿赴任。而这座城市的人,最次你也得是哈佛大学的硕士,才把你当作一个够资格的人对待,因此这个学位帮了我的大忙。
尽管如此,我在哈佛时还是根本没有掌握俄语会话,所以,留学1年后,我去了暑期学校,集中突击俄语。波士顿北方的佛蒙特州有一座小镇Middlebury,那里的Middlebury学院暑期学校以严厉著称。俄语、中文、西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各语言班都各有一个宿舍,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学习,上课时自不必说,就是吃饭、喝酒时也不许说英语,说一个英语单词,就要被大家罚款1美元。
这对美国人来说很难受吧,而对我来说,讲英语和讲俄语都同样难受。尽管如此,在这里,我能够和美国学生在完全同等的条件下竞争,所以,我喜欢上了这个暑期学校,下一年我又参加了这里的讲座。在哈佛的第二年,还跟私人教师学习俄语,因此,第三年转到莫斯科时,我已经能讲不少俄语了。就这样,我已经能够相当熟练地讲日、英、俄三国语言,成了tri-lingual三语人才,但也为此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第一年的夏天,暑期学校结业后,我还曾把自己关在落基山脉的一座山庄里,独自一人练习过俄语发音。
那个时期的美国,至今令人怀念。那时,人们的收入没有现在这样的差距,中产阶级谦虚、质朴,过着勤俭的生活。那是一种清教徒式的道德。另一方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半期,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下来的空前繁荣中,社会上充满了自由开放的气氛。这是"嬉皮士(hippie、远离一般社会,在森林等地建立共同体,一起生活的自由主义者。他们标榜完美的民主主义和性爱自由)"的时代,是以Kerouac(凯鲁亚克)等作家为代表的beatnik(垮掉的一代)的时代,是以电影《Easy Rider》(《逍遥骑士》)、以Simon and Garfunkel(西蒙和加芬克尔)为代表的新型流行音乐、摇滚乐的时代,而且也是反对越南战争运动的时代。学生们身穿肮脏、残破的牛仔裤,光着脚在校园里徘徊,一边喊着"实现自我(realize myself)"之类的似懂非懂的理念(意为: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才能),一边享受生活,勤奋学习。
哈佛大学也有很多学生吸食大麻,一到周末,宿舍里就充斥着吸食大麻的气味。另外,性道德混乱。我的室友就常常把女人带到房间里来,每每使我不得不离开房间。周边女校的女生们,有的对哈佛大学的学生是召之即来,来了就钻进宿舍房间。在我隔壁的房间里,住着一位黎巴嫩留学生,他就把波士顿的卖淫女带进哈佛大学的宿舍里,过起日子来了。
我对美国的印象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个时代,美国社会上充满了自由,而且我自己享受到了自由,拥有梦想,这个时代,至今令我无限怀念。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