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趨勢 日本動向 - Japan and World Trends 本网页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使用日、英、中、俄语进行交流的网页。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世界各地人们的感受和心情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通过本网页,您将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发表您的意见。
JapaneseEnglishRussian

日本日记


2012年3月 1日

精英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自由 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真相8  原外交官的视角

精英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自由

就在日本人陶醉于植木等的歌曲中时,中国人对"日本出现了复活军国主义的征兆"提高了警惕。他们认为,由于日本人被国家主义意识形态污染,所以,早晚还有可能会侵略自己的国家。但是其实,那时的日本人都工作到深夜,为提高工资而着迷。而且(也许人们会惊奇),日本大部分精英的价值观,根子是欧洲的文化素养,具有欧洲式的自由主义精神。

(教学楼照片)这是我初中、高中学习了6年的私立学校(武藏)的教学楼。从建筑物风格来看,属于欧洲风格。遗留在长春的满洲国时期的建筑物,被称作"兴亚式",混合了亚洲风格的元素。但是,这座教学楼是纯粹的欧洲风格。日本的初中(3年)、高中(初中毕业后到大学之前的3年)一般是分开的。为了考进"名牌高中",必须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胜出,而武藏学校却是初中、高中6年一贯制。这类学校战前还有几所。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为了防止沦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制定了尽快吸收欧美文明的国策,并以1904年日俄战争为契机,与英国缔结了日英联盟。在英才教育方面,引进了英国"public school"的元素。这种"public school"虽说是"public"(公共),但实际上还是私立的。贵族子弟的学生们要全部住校。学校要把他们培养成自由、但也擅长橄榄球那样的体育项目、具有可称之为gentlmanship的社会责任感的精英。

战前日本的教育以培养高级官员为主要目的(天皇战前也不并是亲自统治国家,仅为国家象征的色彩很浓厚,实际权力掌握在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不少都是高级官员出身]手中,后来又被军部掌握)。全国共有7所"帝国大学"(当然也有其他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为了考进这些大学,全国有8所名牌国立高中(现在称之为"旧制高中"),考进这些高中学校对升学是很有利的。要考进这些旧制高中,必须通过激烈的考试竞争。而一旦考进去了,基本上考进帝国大学就没问题了。所以,这些学校的学生们过着"自由"的生活。听说他们啃欧洲哲学(康德、叔本华或黑格尔等)或俄罗斯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有人气),滔滔不绝地谈论人生的意义。

当时,还有一名大学生,留下一封遗书说"不懂人生的意义",就跳进瀑布中自杀了,此事曾轰动一时。其实,他好像是由于失恋而厌世自杀的。这类学生中,也有些人是在大学学习期间被送上战场阵亡的。剩下的人战后进入政界和实业界,成为了精英。虽然有一些自由主义,但还是显示出了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的气概。这些旧制高中学校之一"一高",就是现在的东京大学教养系(1-2年级)。一高时期的学生宿舍一直保留到1990年代。学生们的自治能力很强(学生运动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部分属于日本共产党青年部)。他们曾把宿舍作为基地,长期抵制宿舍改建。我看到过老宿舍,6个人共用一个房间,很少更换被褥等,又脏又乱。一到夜里,好像还有人半恶作剧地从窗口对外面撒尿。

我上的学校是战前和这类国立旧制高中不相上下的私立学校。原是修建了东京周边首屈一指的大规模民营铁路"东武"的财阀建立的。建校的目标为"三大理想":①亲自调查,独立思考;②腾飞海外;③学贯东西。这"三大理想"不可谓不远大,但只是写在小册子上,平日无人提起,也并不要求毕业生自觉地努力去实行,但是,不知为什么,无论是谁都记得清清楚楚。

日本高中学校的"级别"是根据考上东京大学的学生人数决定的。这有点荒唐,没有放眼世界,因此,这种封闭性的级别评定才能够盛行一时,但这又是现实。我考进武藏学校时,这所学校的东大升学率下降,已经到了沦为二流学校的边缘。我们这一代,人数很多,甚至被称为"团块一代"。1960年我考这所学校的时候,竞争率达到空前的高度。所以,武藏学校的教员们都把重振武藏的梦想寄托在我们这一届学生的身上。

但是,由于这所学校没有高中入学考试,所以,不一定非得服从文部省的课程规定,可以实行教学自由。而且,到高中二年级为止结束所有课程,高中三年级全力以赴准备高考。我们这一届学生不断被告知"重振武藏的梦想寄托在你们身上",但校方也不是逼着学生们学习。同年级学生都是突破竞争率极高的考试大关入学的,水平本来就高,再加上相互刺激,学习能力自然不断提高。

这所学校比较注重自然科学。我们这一届学生140名,被分成3个班。数学、物理成绩最好的学生集中在3班。我的数学、物理成绩不好(是老师教的不好!),被分到了2班。而且,到初中3年级为止,我们全部按照文部省的课程规定,学习"汉文",即中国古典。我们在中国古文课本上记上各种记号,用日语阅读(也就是说没有学习中文)。

开始的两年,老师教汉字的起源。比如"龟"字,最早是好像乌龟的象形文字,老师讲得很细。虽然这也有其趣味,但是,我也曾想过,这些知识并不一定非要在课上讲。到了高中,我记得汉文成了选修课。高考中,汉文试题就没有了,选修汉文的学生也就很少了(英语是高考的主要科目,全体必修,而且每周8小时。即便如此,同学们还是根本不会说,听不懂。日本的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读写上了)。不过,在枯燥乏味的准备高考期间,我学习了中国古典(《论语》《十八史略》等)以及唐诗。这对于爱好文学的自己来说,就像是一片绿洲。我一直听这些课,直到毕业。听课的学生只有2名,另一名同学后来成了一位很有影响的新闻记者。

在这所学校里,由于到高二为止基本上不怎么学习也可以,所以课外活动很盛行。篮球、足球、网球、英语、考古等等体育、文化各领域都有学生自主的社团。下课后,学生们都急急忙忙地参加这些活动。我按照妈妈说的,参加了游泳部,因为那时我还不会游泳。夏天,放学后,我们就到战争中变成像废墟一样很脏的游泳池去,每天游两个小时。不过,游泳部里,高年级和低年级同学之间的上下关系很严厉,发烧时也要你去游泳。我不喜欢那里的风气。我喜欢音乐,所以初中三年级开始我转到了铜管乐队,吹单簧管。而且,考进大学以后,我参加了大学的管弦乐队,成了首席单簧管演奏者。

由于我家在郊外,每天上学要先坐巴士,再倒城铁,单程要花1个小时以上。早高峰时间,城铁很挤,上下车都很费劲。60年代的日本人还没有养成排队、有序上下车的习惯,插队,互相挤来挤去,一片混乱。今天,人们说,日本人是一个很讲秩序、讲礼貌的民族,可是,那时并不是这样。讲礼貌也只是在朋友之间的小圈子里,出了这个圈子,就不讲礼貌了。不仅在朋友之间,而且在整个社会上都讲礼貌,也就是说,公民社会的建立,还是在日本人开始排队等车的时期,即80年代前后吧。战后的日本就是"衣食足而知礼节"的一个典型。

发表意见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