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样看现在的世界经济
1. 从美国蔓延的金融危机,让世界经济风雨飘摇。我想以此为契机,重新回顾欧洲产业革命、民族国家形成以后,世界发展的历史,以思考现代社会的意义。
阅读和观赏描绘公元1000年左右宋朝国都开封生活的《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谁都不禁会被中国当时的发达折服。物质生活是那样的丰富!水墨工笔也几近完美,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比西欧、日本要发达数百年。
是什么改变了东西力量对比呢?17世纪欧洲形成"民族国家",以及18世纪的产业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民族国家",是指统一分散在封建领主间的财力、兵力,由国王或议会集中领导,由此军事实力大举提高。欧洲形成民族国家以后,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迅速扩大殖民地,并靠向殖民地兜售廉价纺织品,聚敛了大量财富。
据说在宋朝的国都开封,已经开始使用焦炭铸铁,每年产量达到14万吨,然而最早发生产业革命的却不是中国,而是当时远远落后的英国。有人说,"因为当时中国的人才都在忙于科举,无暇顾及经济,所以在中国没有发生产业革命。"我却认为,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生活日常用品通过发达的手工业已经可以完全得到满足,即使使用机器大量生产,产品也不会畅销。在英国,商人们有'只要卖,就一定能赚钱的印度',中国却没有这么一个方便的市场。因此,在中国才没有发生产业革命。
2.与从1987年才开始出现改革动向的原苏联不同,中国从1979年开始尝试经济改革。并把经济改革的中心放在了农业自主经营和商业自由化上。
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93年开始从港台,94年开始从日本、欧美涌入大量投资资本,中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现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这些出口利润又多用在在中国的再次投资,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年年提高。
同时,中国与美国建立了一种"共存"关系。中国向美国出口,美国支付美元付款。在中国国内,这些美元几乎完全被央行买进,形成外汇储备(如果不买进美元,人民币就会升值,为中国商品制造阻力),对中国来说,可以这样大量买卖美元的只有美国的资本市场,可以放心持有的只有美国国债,美国则通过向中国出售国债获得资金,从而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成长,美国的进口越来越多,中国的对美出口也越来越多----由此,美国和中国的相互贸易不断扩大、膨胀。
到1985年以前,与美国形成同样共存关系的是日本。1985年9月"广场(Plaza)协议"签署以后,日元开始快速升值,造成日美间的共存关系中止。日元升值以后,日本企业对美出口受到阻碍,从9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开始把工厂转移到中国,转道从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
由此,日本向中国出口了大量设备、机械,运用高附加价值先进技术的零部件,开始长期稳定地出口到在中国建成的日资工厂。结果,中国成为了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而实际上使用这些日本进口设备、零部件,在中国生产的很多产品,又都出口到美国。因此,日本也加入到了中国和美国建立的共存关系之中,不仅如此,现在包括韩国、ASEAN各国在内,整个东亚都在与美国的共存关系之中。
经常听到有人批判美国说,"美国人太过于消费。因为日子过得过于奢侈,才导致了这次经济恐慌的发生",而实际上正是因为有美国积极进口,东亚各国、日本、中国的经济才取得了今天的发展。
美国的制造业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竞争中输给了日本。加上如果在美国国内进行生产,由于美国的工会强硬,企业不得不负担高额的年金和医疗保险金,很多美国的制造企业纷纷到国外投资(这被称作"经济空洞化")。因此,美国人为了保持优势,不断强化金融手段,希望可以在金融上获得高额利润。
以1美元为担保借入29美元,如果合计投资30美元可以赚5美元,偿还29美元后还剩下6美元。资本在短时期内就膨胀了6倍。这种计算造成的结果是大家开始轻易地进行贷款,2008年,美国政府、企业、个人的借款总额超过美国GDP的3.7倍。
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依赖对美出口发展起来的东亚各国经济,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大幅缩小对美出口,从头再来实际上是最踏实稳妥的做法(但是如果这样做,就必须大幅裁员或是减薪,因此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实现的)。
日本暂时会失去30%---50%的出口贸易。而且,日本不可能依靠扩大内需来弥补这部分损失。因为这意味着日本每一个家庭每月必须多消费6000元人民币。也许你会说,"让日本政府来出这份钱不就可以了么?",但是在日本政府收入中,有40%来源于个人所得税。因此,如果真由"政府来出这份钱",就意味着必须上调个人所得税。
也许又会有人说,"不提高税金,多印些纸币不就行了么?",但是如果这样做,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结果受害的还是普通民众。一句话来说,扩大内需也是有限度的。
3.中国人口众多,换言之,"市场庞大"。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几乎没有依靠出口,仅靠内需取得了发展。因为那时候,移民数量不断增加,"市场不断从国外走进美国"。现在的中国处于"巨大的市场就在国内"的状况,看起来似乎仅依靠内需也可以实现高速增长。
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处于同样环境的印度,仅仅依靠内需都不可能实现高速增长。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国家都必须进口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石油、其他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因此就需要不断获得用于付款的外汇。就像战后的日本一样,经济增长只能在国际收支顺差框架下实现。
借款高达GDP的3倍、4倍,这种经济状况不可能维持下去。即便勉强维持现状,再过2、3年马上又会发生新的金融危机。光靠运用资本,不仅可以买高档车、买高档房,甚至连公司也可以买,在长年的市场竞争中,靠不断磨炼积累技术发展起来的企业像市场的蔬菜一样被买来卖去。社会不需要这种不健康的经济模式。
产业革命后200多年来,欧美各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最可以享受到产业革命果实的是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各国。政治稳定、贸易自由----只要遵循这两个原则,东亚一定可以重现17世纪以前的繁荣。
至今为止,欧美各国把我们作为市场,实现了社会的繁荣,今后东亚各国要把欧美各国作为市场取得发展。但是,这绝不能是复仇行为。200年来,欧美社会伴随经济的繁荣,发展民主主义,保障个人权利。东亚各国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而且,现在的欧美社会已经不断地演变成多民族社会。美国已经不再是"白人的、白人统治的、为了白人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也许称作地区更为贴切,原英国人、非洲黑人、法国人、德国人、中国人、意大利人、越南人、韩国人、俄罗斯人、老挝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无数的人种和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貌似混沌却又统一的整体。
换言之,现在,在中国、美国、巴西、印度、俄罗斯这些领土大国、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下,17世纪以欧洲为代表形成的"民族国家"正在不断淡化。大声呼喊"我们是某某国家",而纠缠在一起的矛盾纷争,也会逐渐变得与现实隔阂不入而逐渐淡去吧。
河东哲夫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