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大地 6---以苏联解体为社会背景的历史长篇小说
十
伊利亚最近非常繁忙。一年前,"《莫斯科消息报》举报!"专栏的报道范围从日常案件逐渐涉及到克林姆林宫里的权势斗争、外交政策等等以往苏联新闻界的禁区,那时的兴奋感已经逐渐平息。现在被提拔为"莫斯科消息报"政治部长的伊利亚,自己也成了莫斯科政治生活的一员。
隔壁房间传来秘书不断敲打打字机的声音,伊利亚叼着香烟贴在电话前。刚刚结束对萨弗朗奇科的电话采访,正想接下来给表姐奥丽加打个电话时,内线对讲机中忽然响起了巴夫梅鲁金总编的声音,
"伊廖沙,你来一下!"
伊利亚对着对讲机大声说马上过去,胡乱掐灭了香烟。真是,当上了部长,简直没办法好好工作。无聊的会议,还有没完没了的"伊廖沙,你来一下!"我不写,这家报社还有谁能写社论。我需要时间!时间!
伊利亚粗暴地推开门,向走廊走去。通过充斥着记者、秘书、客人们的弯曲而狭窄的走廊时,像幽灵一样影子浅淡的书记普斯托洛夫正从对面走来。说请我吃饭,却刨根问底地问我巴夫梅鲁金在想什么,说了什么,话刚开始,两句不离"有什么为难的事么?只要我们多交流,可能一切都会称心如意(克格勃为获得告密,经常使用的暗语之一)。你不是想买新车么?"给萨弗朗奇科打电话,求他不要让政府过问我们,结果却没了消息。今天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避开可能又会张嘴纠缠自己的巴夫梅鲁金,伊利亚快步走进了总编办公室。聪明贤惠的秘书罗莎微笑地打过招呼,看了看包着皮革的内屋门,示意请他进去。打开门,巴夫梅鲁金正用那双精力充沛,今天却略显憔悴的眼睛望着伊利亚。
"哦,伊廖沙,这回麻烦了。昨天你写的那篇'向人民中去',挨了雅科夫列夫的批评。他说,'这上面写的东西,可能是对的。但是,即使是正确的东西,在政治上实际会被怎样利用,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想想看,这篇报道会给谁带来利益?'。嗯,我们可能是多少有些做得过分了。有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苏姆盖特(均为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纷争地区)的民族纷争,又有妮娜•安德烈耶娃批判改革的论文(当时,在保守派的唆使下,趁戈尔巴乔夫出国访问期间,发表在报纸上),老大有点儿神经质也是难免。连爱沙尼亚人(那时,归属西欧意识很强的爱沙尼亚人开始了独立运动)也闹起来了。那些保守派因为协同工会自由化、从阿富汗撤军,已经陷入了半恐慌状态。戈尔巴乔夫是来真的,这个国家的权力机构已经摇摇欲坠,如此下去,这些人自己的位子也会不保。拿民族问题开刀,调动对新纳粹的'记忆',简直是在拼命了。
"伊廖沙,我们一直以信息公开和真实为原则做事,现在已经到了要考虑新闻媒体责任的时候。在现在这个时期,批评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即使出发点是为了他好,结果却对敌人有利。今后,我们也要考虑到政治性才对啊。"
伊利亚不由得心头火起。"政治性"?难道为了自由要控制言论?他想起了从前自己家里的牛被牵走时,说是为了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的事,只觉得一股血潮直涌心头。
"帕维尔•安东诺维奇,《莫斯科消息报》不是《真理报》!"
巴夫梅鲁金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不高兴地点了点头,把摊在桌子上的报纸扔向伊利亚,说"不要在说了"。一头怒火的伊利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翻开了手里的报纸。看到"向人民去!"一文上,有好几处被巴夫梅鲁金标记了红线。
向人民中去!
莫斯科大公国(蒙古统治时代,因承办赋税逐渐兴盛,之后统治整个俄罗斯。是现代俄罗斯的基础。)在过去的七百年里,通过皇帝,皇帝的官吏之手推进了很多改革。伊凡雷帝镇压贵族,彼得大帝推行西欧化,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启蒙主义,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但是由于这些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并没有贯彻到整个社会。
共产主义经过七十年走到今天,尽管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无知与漠不关心的大海却弥漫在整个社会。正是在今天,我们才要真正地"到人民中去",调动每一个群众的活力与自我意识,来推动这个国家的改革。我们要改变,推翻蒙古统治,效仿西欧不断扩张的这六百年来,统治者们一直坚持的"政治决定一切"的思维方式,必须从正面考虑经济的重要性。
在这里,让我们来回过头看一看国家的现状。有一天,我们突然把西方称作自己的友人,从战略核武器到阿富汗,让出了所有可以让的东西,制造可以专心重建国家的环境。因此,西方迷失了以往的"敌人"目标,开始逐渐把我们作为谈话的伙伴。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们还留下什么可以献给西方的东西么?今天,我们是不是已经用完了手里的牌呢?不会今后只要继续一点点地削减导弹、潜水艇,就可以吧。
在决定改革很多方面的经济上,即使说要开展得谨慎,却还根本看不到可以重建的迹象。给予了人们很大期待的对机械产业的重点投资,也不过成了官僚们为增加自己部门预算,招摇用的"增强向机械产业投资"锦旗,还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协同工会的自由化,不仅成了高加索黑帮控制莫斯科的帮凶,还被企业用作现金结算的工具(在苏联时代,国营企业之间所有交易都在银行间进行非现金结算。协同工会成了企业获得现金的手段。),不段增大市场通货膨胀的压力。四月份,只是走漏了政治局正在研究调整价格的消息,香烟、白糖、肥皂顷刻间就被抢购一空,引发了群众的不满。
如此下去,谁能断言,我国不会沦为在西方国家面前垂着头,只能像乞丐一样乞求慈悲的军事、经济二流,不,是三流国家。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经济改革。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首先是对未来欠缺明确的蓝图。在开始开放政策、经济改革时,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要如何改变充满了伪善和欺骗,在腐败中一步步走向崩溃的社会?重建成什么样的社会?我们是不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在不断采取临时的权益之策呢?
我们最初做的是将这个国家的缺陷暴于天日,为净化社会争取群众的支持。其结果怎么样?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们欣喜若狂,保守的人们----不能把他们也叫做知识分子----危机感却越来越强,开始向所有怠工者呼吁,"开放政策?已经够了。只要大大地宣传就好。不过,什么都不会改变。"
对大众来说,开放政策是什么并不重要,大家向新领导人期待的只是汽车、住房、别墅。在这些期待至今仍没有得到满足的现在,群众开始逐渐认真地怀疑起党的统治。在开放政策下暴露出来的,堆积成山的党干部的专横、腐败情报,正在逐渐破坏群众对党的敬畏之情。开放政策非但没有团结整个社会,还让分裂和对立更加尖锐。这就是开放政策在要建设成什么样的社会上,缺乏目标造成的。
缺乏对未来社会的蓝图----首先可以这样说的是经济体制。我们是在追求自由,也就是竞争?还是在追求平等?在这个选择面前,至今我们还在徘徊,正是徘徊造成了经济改革的停滞。
扩大经济、搞活社会,需要自由的竞争,但是又不想要西方国家的贫富差异和失业。自由与平等,希望可以找到能够同时实现这两者的方法。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打破共产党一党统治的体制。因为,要实现平等的社会,必须由党集中管理、分配所有资源和生产。无论这样做可能会带来停滞、腐败,欺瞒和伪善。
自由与平等......不可能有完全实现这两者的体制。就这一点想来想去,只专注于创造新的意识形态,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落后,如此下去,在社会上只会发生穷人间的互相争夺。"既不建设,也不播种,只以体制骄傲"(当时以批判官僚博得欢迎的电影《被遗忘的长笛曲》的开篇歌词),不会产生新的国家。与其花费时间思考不可能实现的意识形态,不如先制定可以实现的经济政策。
我们应该明确地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不是意识形态上的败北。如果只因为市场经济是西方的价值观而遭到抨击,那么同样是西欧哲学产物的共产主义不是也可以不再坚持下去了么?如果市场化可以给所有国民带来利益,就没有理由徘徊。因为我们的国家,是建立在所有民众利益的基础之上。
市场经济会带来贫富差异,这是为维持社会活力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实力尚不充分的条件下,要实现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会造成没有人劳动、没有人可以买到所需物品的社会,这也正是我们七十年以来自身经历、体验过来的。
一说起资本主义,我们想到的往往只有美国。失业、流浪者和百万富翁。但是去看一看德国,看一看北欧、日本,这些国家正处在距离实现自由、平等两者最近的位置上。而且,那不是因为他们的"体制"好,而是因为实现了经济发展。现在,他们的体制正在伴随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我们应该放弃从现在开始去实行取得发展之后体制的愚蠢尝试,应该立刻着手树立可以促进发展的体制。
现在,经济改革正在由官僚干部主导实施。我们的国家正在重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真正感到经济改革必要性的只有领导人们,而且还不是所有领导人、大多数领导人!经济改革在工作第一线被随便扭曲成各种方向,被任意解释、利用,遭到怠工。要改变国家方向的大事,却又打算抛开人民进行,这样的错误不能再重复。
到人民中去!就在现在,必须动员每一个人的活力,动员每一个人对明天更加美好的社会、更美好的生活的希望与欲求。为此,必须尽快向群众们提示经济发展的具体指针。
现在不是复仇的时候。开放政策与经济改革不是只为知识分子阶级进行的。过去曾经遭遇过的兽性的镇压、屈辱,再也不会回来的亲人----心中充满要向带来这一切灾难的人复仇的欲望,我也完全有同感。但是,这种欲望不是只能带来新的镇压和怨恨么?斯大林时代的血腥镇压,与斯大林性格自然有很大关系,但那场悲剧的真正本质却是财富的争夺。从国民身上榨取财富,然后试图使用这些财富一举实现重工业化。尽管工人阶级受到了一定的优待,却也并没有获得更大的利益,只是被放置在共同宿舍中而已。
知识阶级与群众不应该彼此憎恨。复仇的对象在其他地方。在经济尚未发达的现在,为了争夺原本就不够的财富,没有任何好处。知识阶级不应该沉迷于,丢弃群众,自己可以过上西方富裕生活的幻想。现在,应该是知识分子与群众联手,从官僚手里剥夺改革的主动权,为建设新的----没有知识分子与群众之分的----国家,携手合作的时代。
向人民中去!
伊•马克辛
这是对言论的审查!一直说要废除言论审查的人,这是在做什么?伊利亚一边看着正在与人行道上戈尔巴乔夫宣传板合影留念的笑容满面的老年美国夫妇,一边嘟囔着打开了旧志固力(苏联的大众车型)车门上了车。
----今天的活干不下去了。啊,堵心。
引用
本路径的引用网页:
http://www.japan-world-trends.com/cgi-bin/mtja/mt-tb.cgi/1651